博福德·德萊尼,自畫像,1944年。照片:Beauford Delaney 莊園經法院指定管理人 Derek L. Spratley(Esquire)許可;由紐約州紐約市邁克爾羅森菲爾德畫廊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名聲,至少是持久的名聲——你的作品載入史冊的那種,通常伴隨著豐厚的版稅——是一個自認為是公正的精英統治的俱樂部,除了美學創新和流行的成功之外,對一切都視而不見。事情從來都不是這樣的。當我們回顧過去時,我們仍然看到一代又一代的偉大人才從未在批評或商業上得到應有的回報,其中許多人相對默默無聞。在這個正在進行的系列中,我們的評論家挑選了他們認為仍然未被充分欣賞的藝術家,講述他們的故事並歌頌他們。
「他太棒了…這個博福德,」小說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 在1945 年的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他一生的朋友博福德·德萊尼(Beauford Delaney),這篇文章幫助這位畫家(米勒稱其為“黑人君主”)能夠讓“偉大的白色世界……變得更小” )格林威治村的一個傳奇景點。以至於人們經常聚集在德萊尼位於格林街 181 號的大樓外,他在頂層生活和工作——這棟無電梯大樓只有一個燒木頭的大肚爐子提供照明。
德萊尼 1901 年出生於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1923 年北移至波士頓學習藝術,隨後於 1929 年 11 月(大蕭條爆發幾天后)移居紐約。到紐約的第一天,他睡在聯合廣場的長椅上,有人偷了他的鞋子。第二天早上,他穿著新買的鞋子步行前往住宅區哈林區。當他到達中央公園時,由於腳部嚴重起泡,他停了下來。
對美國藝術家來說,事情從未如此艱難,更不用說黑人藝術家了。藝術學校不招收黑人藝術家,獨立工作室課程也禁止黑人藝術家與白人模特兒進行人物繪畫課程。德萊尼毫不畏懼,開始在市中心的舞蹈工作室畫畫。不知何故,他的職業生涯幾乎一夜之間起飛。在他抵達紐約四個月後,紐約《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電報關於德萊尼為舞者和社會人物拍攝的肖像。
目前,MoMA 已《構圖16》(1954-56)在展覽中,畫廊對面有一個發光的生物發光黃色抽像小貓角,與另一個(直到最近)失踪的現代主義者希爾瑪·阿夫·克林特(Hilma af Klint)相對。兩人都與德庫寧、克萊恩和其他中世紀繪畫巨擘為伍。
他遇見並迷住了所有人。他的朋友和熟人包括斯圖爾特·戴維斯(Stuart Davis)——他最親密的畫家同胞——韋伯·杜波依斯(WEB Du Bois)(他為他畫了肖像)、艾靈頓公爵、路易斯阿姆斯壯、雅各勞倫斯、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喬治亞歐姬芙(為他畫了肖像) 、愛德華史泰肯、多蘿西諾曼、阿奈斯·寧(恐嚇他)、傑克森·波洛克和讓·熱內。然而,他一生中最親密的朋友是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16 歲時,他在逃離嚴厲的父親時,在村里找到了德萊尼。他後來稱這位藝術家為他的“主要證人”。對作家來說,德萊尼就像是一位養育父親的代理人。從他的1941年來看黑暗狂喜(詹姆斯鮑德溫)在這幅 16 歲作家的性感裸體肖像(以及幾十年來鮑德溫的肖像畫中)中,德萊尼似乎愛上了這個比他小 22 歲的輕盈年輕人。
1938 年 10 月,比波洛克在同一頁出現的時間早了十多年,生活雜誌以德萊尼為特色,描繪了他在華盛頓廣場戶外藝術展上幸福微笑的樣子。標題寫著:“最有才華的黑人畫家之一。”然而,到 1979 年去世時,德萊尼在巴黎一家精神病院裡孤身一人、酗酒、產生幻覺、偏執且身無分文。這個原本是一個偉大的美國故事現在在美國藝術史上幾乎消失了,美國夢也被阻止了。
藝術家 Beauford Delaney 於 1941 年為詹姆斯鮑德溫 (James Baldwin) 創作的肖像。照片:博福德·德萊尼 (Beauford Delaney)(1901–1979),《黑暗狂喜》(詹姆斯·鮑德溫),1941 年,梅森耐特油畫,34 英寸 x 28 英寸,簽名; © Beauford Delaney 莊園經法院指定管理人 Derek L. Spratley, Esquire 許可;由紐約州紐約市邁克爾羅森菲爾德畫廊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我喜歡他的作品──尤其是他色彩豐富、視覺強烈、密集的具象畫作。他幾乎是另一位偉大的肖像畫家的當代人,也是紐約的同行,這位藝術家捕捉到了貧窮時尚的力量和魔力,生活在邊緣,但最終被認為是一位有遠見的人:愛麗絲尼爾.德萊尼也應該被視為這樣。
在整個20 世紀30 年代和1940 年代,大多數美國藝術家要么是五流的立體主義者、地區主義者或學者,要么拼命地透過超現實主義尋找畢卡索的出路,但德萊尼卻開創了自己完全當代的方式。在街道和公園場景、靜物和肖像畫中,他以好朋友戴維斯的作品為基礎,形成了自己的緊湊、平坦的奶油色、不透明色彩。他的視覺感、拼圖幾何感以及對結構的強烈圖形提煉僅次於戴維斯。然而,德萊尼的作品具有更多的人性光環、氛圍和弧線,幾乎達到了神秘的程度,只有馬斯登·哈特利才能看到。
那麼為什麼德萊尼從集體記憶中消失了呢?部分原因是藝術史的種族偏見,這意味著即使他受到讚揚,他也不像一位與同時代人平等的畫家,而是某種黑人先知或精神上的黑佛。 1953 年,51 歲的德萊尼在也許是最糟糕的時刻離開了紐約。當賈斯珀瓊斯、羅伯特勞森伯格、賽·托姆布雷、約翰·凱奇和默斯·坎寧安等其他美國藝術家見面並一起熬夜時(他們中的許多人公開或不公開自己的性取向),德萊尼正在巴黎,鮑德溫曾告訴那裡他可以逃離美國種族主義的漫漫長夜。鮑德溫是對的,但德萊尼在法語方面遇到了困難,變得更加孤立。托姆布雷、鮑德溫和米勒經常返回紐約,而德萊尼則從未返回。所以他再也沒有機會重新加入對話。
到了 20 世紀 60 年代,德萊尼的抽象藝術與法國非形式藝術(主要是歐洲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回應)以及他的畫作有了更多的聯繫,因為它們受到莫奈的影響睡蓮和特納的發光色彩,幾乎沒有普普藝術和極簡主義的諷刺性、系統性、直接性。從遠處看,德萊尼的作品似乎已經過時了——一位藝術家在虛無中作畫,在經典之外。
*本文發表於2020年1月6日號紐約雜誌。立即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