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莉塔葛韋格在她精彩的個人導演處女作中,一切都融為一體, 伯德女士,西爾莎·羅南 (Saoirse Ronan) 在劇中飾演一位名叫克里斯汀·麥克弗森 (Christine McPherson) 的 17 歲薩克拉門托女孩,她採用化名來展現自己輕浮的形象。這也是一部輕浮的電影,但卻充滿靈魂:葛韋格有一種天賦,她能夠快速地、不慌不忙地沿著她十幾歲的另一個自我生活的表面跳躍,然後深入,然後再次向前跳躍,喚起一種異想天開的生活節奏,但越過情感的深淵。
您一定會想起葛韋格與諾亞·鮑姆巴赫 (Noah Baumbach) 合作的飄逸形象弗朗西斯·哈,她在其中扮演了主角。葛莉塔葛薇格(Greta Gerwig) 飾演的葛莉塔葛薇格(Greta Gerwig) 是葛莉塔葛韋格(Greta Gerwig) 的平方:對某些人來說是狂喜,對另有些人來說則太可愛了。你永遠不會說西爾莎·羅南可愛。她會打斷你的鼻子。她的伯德小姐身材高大,有時頗具戲劇性,但沒有翻白眼或拉臉,也沒有把角色的暴露癖和她的感情深度混為一談。羅南的口音是美國口音,但她的節奏中有愛爾蘭口音,她把台詞演繹得淋漓盡致,把每一個句號都變成了省略號,強烈要求更多。
克里斯汀/伯德小姐持續的身份危機的核心是她的母親瑪麗昂(勞裡·梅特卡夫飾),當她的丈夫拉里(特雷西·萊茨飾)失業後,她不得不作為一名護士工作越來越多的時間。有一瞬間,母女倆緊緊抱在一起,在車上為一本有聲書哭泣。憤怒的葡萄(!);接下來,瑪莉安轉向伯德女士,將她所有的焦慮和自我懷疑傾注到女兒的頭上,以至於女孩從行駛中的汽車中跳了下去。
伯德小姐也全心投入音樂劇等事物。隨著學年即將結束,關於大學的決定即將到來,而伯德小姐也開始付諸行動,這部以角色為主導的喜劇變得越來越緊張。馬里昂更生氣,她堅持讓女兒去附近的大學,而不是伯德夫人說的文化所在的地方:紐約、康乃狄克州或新罕布夏州,「作家住在樹林裡」。
最優秀的漫畫作家都會保持一種可能發生的危險感,但葛韋格的寫作中有太多的慷慨,不會讓她的角色跌倒得太厲害。戴安娜是一位同學,她的表現就像一幅刺耳的漫畫,但當她喋喋不休地談論一位老師死去的兒子時(「也許這是自殺。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那麼粗心,我媽媽也會說同樣的情況」),你就明白了她的輕率背後隱藏著冰冷的家庭世界觀。提摩西‧查拉梅 (Timothée Chalamet)-在成長同性戀愛情故事中表現出色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飾演凱爾,一個太酷、不愛交流的高中生,伯德小姐在之前的一次風流韻事爆發後就開始和他交往。凱爾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哲學:“我不喜歡金錢,所以我試圖僅靠物物交換來生活。”偉大的洛伊絲史密斯作為一位具有幽默感的修女更是錦上添花。
葛韋格給了我們足夠的勞瑞·梅特卡夫,讓我們想要更多。母女倆假裝富有,看著一棟豪華房子的場景,暗示了她們在沒有經濟焦慮的情況下可能擁有的融洽關係,並造成了永遠無法完全癒合的裂痕。即使在瑪莉安最嚴厲的斥責下,梅特卡夫也表現出了內心的困惑——一個女人的怨恨已經從她身上消失,並開始了自己的生活,以至於停止它似乎比放任它更痛苦。紐約的最後一幕太有靈感了,如果不是現在這麼無聊的話,我會要求拍續集。如果是伯德女士,足夠了——事實上,幾乎是完美的。
*本文發表於2017年10月30日號紐約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