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爾》中的凱特·布蘭切特和凱爾·錢德勒。照片:威爾森韋伯/韋恩斯坦公司

托德海恩斯的浪漫女同性戀戲劇的第一個場景頌歌,有那麼一刻,我顯得如此華麗感傷,我忍不住笑出聲來。這個場景實際上出現在故事的後期(電影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閃回),展示了兩個主角在高檔餐廳裡的場景。年長、富有的卡羅爾·艾爾德(凱特·布蘭切特飾)迫切地凝視著特蕾莎·貝利維特(魯妮·瑪拉飾)的眼睛,後者悲傷地回望著她。卡羅爾被特蕾莎的一位男性熟人打斷,起身準備離開,並讓她的手在特蕾莎的手臂上停留了一會兒。讓我發笑的是,魯尼低頭看著自己手臂上的手,語氣似乎比歌舞伎演員還要慢,她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彷彿她的靈魂正在努力從頭上爆炸。渴望……渴望……可能是我能給予的最高讚美頌歌一個半小時​​後,當我們回到那個場景並重複那一刻時,我沒有笑。整部電影都是在恍惚中展開的,所以卡羅爾的觸摸和特蕾莎的反應看起來確實很重要。

頌歌是基於一個小說叫鹽的價格通過帕特里夏·海史密斯,誰——秘密地——首先以筆名發表了這篇文章。這本書不像電影那樣流暢或真誠,但它令人驚訝地樂觀,這是她在一家百貨公司的玩具區工作時寫的,在那裡她看到了一位穿著毛皮大衣的中年婦女,激發了她的想像——早在仇視同性戀的世界把海史密斯變成一個憤世嫉俗的老刻薄人之前。海恩斯和劇作家菲利斯·納吉懷上了頌歌與海恩斯一樣,極度刻意、華麗的彩色風格遠離天堂,這是道格拉斯瑟克浪漫情節劇的活生生博物館展覽。如果有的話,那就是情緒頌歌更壓縮,被提煉成小動作、鬼祟的外觀、光線在織物上的變化、顏色的冷卻和加熱頻率。

海恩斯根據布蘭切特的才華精確地調整了這部電影,以至於他不可能用動畫來讓她表現得更好。她表演的關鍵在於其沉重而快速、莊嚴而鬼祟的表演。沉重在她的五官裡——在她豐滿的嘴唇裡;在她的臉上。顴骨高得驚人,圓潤;還有她那雙慵懶的、貓般的眼睛,所有這些都讓她看起來像她的皮草、汽車和新澤西的豪宅一樣昂貴。與此相對的是:不自覺地向特蕾莎看了一眼——一陣渴望,然後又迅速恢復平靜,有時快得你需要放慢速度才能完全看清楚,就像維納斯捕蠅器的移動一樣。這是非常做作的,但布蘭切特是一個做作的女演員,出色地校準了她的效果。她和海恩斯都讓我想起了深情的電子動畫。

瑪拉卻反其道而行之,她把自己變成了一個遊戲角色,讓自己變得非常容易接受布蘭切特,以至於上述的言論對她來說就像是打擊一樣。她太著迷了,簡直就像在做鏡子練習;她的眼睛與布蘭切特的手勢同步移動。她飾演的特蕾莎是卡羅爾和她被遺棄的丈夫(凱爾錢德勒飾)之間的爭鬥的茫然旁觀者,她準備拿出大槍來阻止卡羅爾遠離他們的孩子;她只能困惑地張大嘴,盯著卡羅爾富有同情心的前情人(莎拉·保爾森,在裝腔作勢中表現得腳踏實地)。這也許就是《不敢說出名字的愛》,但它卻在玩一個卑鄙的字謎遊戲。

我知道很多人對海恩斯的解構主義傾向感到驚訝,還有很多人認為他解構他的故事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建構它們。一邊欣賞卡特·伯韋爾(Carter Burwell) 模仿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 的風格,一邊注視著那些過熟的色彩,我發現自己完全同意反對者的觀點,同時仍然對海恩斯的追隨者稍稍有優勢。他是個感性的尖頭人。他在電影符號和能指中不斷累積的小玩意中摸索,走向光明,他證明了頌歌解構可以是非常浪漫的。

*T他的文章發表在 2015 年 11 月 16 日的《紐約雜誌。

電影評論: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