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兼導演珍妮佛肯特對歷史不公正的憤怒激發了她的第二部長片,夜鶯,常常在近兩個半小時的片長中讓觀眾著迷。故事背景是澳洲殖民地,即現在的塔斯馬尼亞島,英國人將愛爾蘭囚犯當作奴隸,並透過消滅他們來「教化」當地居民。主角克萊爾(艾斯林·弗朗西奧西飾)是一位愛爾蘭少女,她被要求在一排英國士兵面前唱歌,他們一邊聽著她優美的顫音,一邊凝視著她,就像西爾維斯特凝視翠蒂鳥一樣。當她懇求英國貴族贊助人霍金斯中尉(山姆·克拉弗林飾)允許她與丈夫和可愛的女嬰一起搬走時,霍金斯中尉憤怒地提醒她,她是他的財產,並以示威的方式強暴了她。在克萊爾的丈夫變得傲慢之後,霍金斯和兩個下屬(一個滿嘴口水,一個體面到臉色蒼白)來到家裡的小屋,做了你能對任何人做過的最糟糕的事情,而且時間長得令人筋疲力盡。

雪梨和猶他州帕克城的電影節放映促使罷工和譴責——以及對譴責的譴責,暗示男性評論家不應該抱怨一位女導演對歷代男性墮落的描繪的「粗魯」。我想說我們應該同意不同意,但關鍵是顯然我們不能不同意,否則我們的行為——默認情況下——就像鎮壓的白人男性殖民主義者的後裔。這意味著,即使不去關注銀幕上的暴行,也是一種歷史性的怯懦行為。

我確實把目光從其中的一些圖像上移開夜鶯,但這只是因為它的結構就像一部笨蛋情節劇——儘管最後一幕有奇怪的不和諧音,這可能反映了肯特的矛盾心理。正是在探索她的矛盾心理時,導演找到了她的聲音她在2014年的首次亮相,巴巴杜克,其中,故事書中的惡魔並不是一種外力,而是一位被遺棄的母親對她不穩定、要求過高的孩子的怨恨的表現。典型的附身電影涉及教會及其男性代表的驅魔,而電影則不同,保護兒子免受怪物侵害的責任落到了母親身上——她如何做到這一點是現代恐怖片中最偉大的隱喻之一。

隱喻不存在夜鶯(除非你認為克萊爾的歌聲符合要求)而當復仇心重的克萊爾在荒野中追捕霍金斯和他的追隨者時,唯一的內心掙扎出現在被迫僱用一位名叫比利(貝卡利·甘南巴爾飾)的當地嚮導時,她表現出了種族主義。 「我不會和一個黑色的!她咆哮著——而比利也討厭克萊爾,直到她告訴他她是愛爾蘭人,而不是英國人。 “我討厭他媽的英語!”她驚呼道,然後他們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她是夜鶯;他稱自己為黑鳥。) 與此同時,霍金斯似乎無法在樹林中走一英里而不強姦或殺害某人。他射殺當地人,他射殺孩子。他將英國殖民主義的骯髒歷史濃縮在一個卡通人物中。

肯特做出了一些原創的視覺選擇。她可能會選擇——按照澳洲的偉大傳統——寬闊、廣闊的框架,但塑造了一個四四方方、光線不足的框架,縮小了距離並加深了黑色。無法擺脫這種惡臭:你幾乎可以聞到血跡斑斑的床鋪或懸掛在樹上的當地兒童的氣味。法蘭西奧西(最著名的是該系列秋天)將她的臉變成了復仇面具,在她抽出第一滴血後,面具開始融化,彷彿她意識到這不是她,但無法回頭。

在曲折的最後半小時(影片長達 136 分鐘)中,克萊爾進入了一種神遊狀態,而比利則脫下了西服,準備戰鬥。肯特的女主角完全離開了這個領域,而(非白人)男性控制了敘事,這是否表明肯特對這種傳統的男性復仇類型猶豫不決?她沒有在電影中探討這個想法,儘管這是一個令人著迷的想法,這表明女性藝術家的真正工作不是敲打頭腦,而是為未來的女兒們記錄歷史的不公正。夜鶯是她的頭顱撞擊。

*本文的一個版本出現在 2019 年 7 月 22 日的《紐約雜誌。立即訂閱!

夜鶯, 無法逃避男性的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