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評論最初是在聖丹斯電影節期間發表的。
我最喜歡的音樂錄影帶之一是 Michel Gondry 為 Björk 1997 年單曲創作的作品“單身漢”該書將這位冰島流行歌手描述為一本大書的作者,其規模之大令她黯然失色。她把它交給出版商,它很受歡迎,被批量生產,遲早劇院會要求改編它。比約克去參加首映式,看著我們剛剛在舞台上看到的故事以更小、更小規模的規模展開,一直到劇院再次召喚和舞台——比約克去首映式她的戲中戲。諸如此類,每一次的敘述都變得越來越平淡和脆弱。
沃什威斯特摩蘭有一個場景科萊特這讓人想起岡德里的視頻,其中西多妮-加布里埃爾·科萊特(凱拉·奈特莉飾)出席根據她的熱門小說改編的舞台劇的首映式克勞丁在學校時,一部主要是自傳體的日記小說,以她丈夫威利(多明尼克·韋斯特飾)的名義出版。她看著舞台——她留著髮型,在一幅平坦的背景畫前念著自己的台詞,這幅畫隱約地映襯著她年輕時青翠的鄉村。她不確定自己對此有何感受。當然,如果這是岡德里的視頻,科萊特它本身將處於適應嵌套娃娃的中間階段,而這部電影,儘管它是敏捷和詼諧的,反映了這一點,幾乎逐個場景地在兩個和三個維度之間搖擺。
真正的科萊特是巴黎世紀末波西米亞風潮中的新貴,是臭名昭著的作家和評論家亨利·高蒂爾-維拉斯(筆名威利)的年輕新娘,她的名氣和名聲很快就以其明確的女性導向小說超越了他。起初,她對威利的沙龍和放蕩的人群並不感興趣,沒多久,他又恢復了為他贏得聲譽的花心、放縱的生活方式。但令他驚訝的是,科萊特也對其他女人表現出了興趣,很快,夫妻倆就透過巴黎每個聲名狼藉的女繼承人來引誘他們。
威利是一個不肯悔改的騙子,他有一個為他工作的作家“工廠”,並很快以免費的便宜價格將科萊特納入其中。她的第一部小說是一部以她青春期為背景的成長小說,帶有足夠多的女同性戀色彩,讓整個法國都受到了粉絲的追捧,威利和幾乎不戴面紗的女主角克勞丁一躍成為文化偶像。成功需要更多的成功,很快威利甚至將科萊特鎖在她的房間裡,迫使她製作續集。威利燒光了利潤,科萊特又創造了一個紅極一時的作品,沖洗,重複。
威斯特摩蘭的電影有豐富的藝術指導。考慮到克勞丁對法國社會的時尚和潮流的巨大影響,法國社會的時尚和潮流是一個配角。但電影製作本身從來沒有像女主角永遠活躍的頭腦和進入她的頁面的豐富多彩的經歷那樣豐富。奈特利總是給人一種疏離的感覺。就連她叛逆的時刻也顯得有點冷漠,而且她從來都不像她本應成為的女性解放的偶像。其他打破傳統的女性在她的道路上相遇,無論時間多麼短暫,都給人留下了更多的印象,尤其是艾莎·哈特(Aiysha Hart) 飾演在劇中扮演克勞丁(Claudine)的挑釁女演員,丹尼斯·高夫(Denise Gough) 飾演瑪蒂爾德·德·莫妮(Mathilde de Morny),又名米西(Missy),一位隨意自信的異裝貴婦科萊特與誰有長期的戀情。
但作為一個女人最終堅持自己的創作獨立性並為她應得的藝術信譽而奮鬥的故事,科萊特理智上的滿足比感官上的滿足更滿足。威斯特摩蘭的劇本在其主題的生活事件中陷入了一種非常熟悉的傳記片式的同步(許多場景,特別是在電影的前半部分,發生的時間相隔數年,這使得電影很難建立一種親密的融洽關係)及其角色)。但它也非常聰明,並且充滿了一些合法的俏皮話。 (「我能讀懂你,就像讀驗光師辦公室裡的頂行字一樣,」科萊特在一次爭論中對威利說。) 這些都是有趣、頑皮、聰明的人物,值得花時間和他們在一起,即使他們的行為不太高尚。這部電影可能會因為過於禮貌而受到批評,直到最後幾分鐘才將威利變成一個無可救藥的惡棍,但科萊特與他關係的起伏是其更微妙的特徵之一。禮貌無論是角色還是臥室場景,這可能是電影的弱點。但這沒什麼好抱怨的,尤其是公司這麼熱鬧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