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我們這些非曲棍球迷也對「冰上奇蹟」的故事感人至深。我們當然聽過很多很多次這樣的故事——一支由業餘愛好者和大學生組成的鬥志旺盛、處於劣勢的美國隊如何在1980 年的普萊西德湖奧運會上擊敗看似堅不可摧的蘇聯隊,為失敗者註入了急需的自豪感。 (這一事件在庫爾特·拉塞爾的電影中得到了令人難忘的評價奇蹟.) 加布·波爾斯基 (Gabe Polsky) 的巧妙、感人的紀錄片紅軍讓我們來看看這個神話的另一面,也就是組成蘇聯隊的那些看似不露面、據稱是機器人的球員。在那裡,波爾斯基發現了一個比冰上奇蹟更史詩、更震撼的故事。

這部電影涵蓋了 20 世紀蘇聯曲棍球的全部內容。蘇聯在這項運動中看到了一個機會,既可以證明自己在國際舞台上的主導地位,又可以在工作中展現無私、集體的蘇聯精神。但這部電影的核心和靈魂是俄羅斯後衛斯拉瓦·費蒂索夫(Slava Fetisov),他是蘇聯隊的傳奇隊長,在經歷了多次令人心碎和官員無休止的兩面派交易後,他最後來到美國踢球。有時粗暴、不耐煩,有時又饒舌又情緒化,反覆無常的費蒂索夫是電影製片人夢寐以求的採訪對象,波爾斯基知道這一點。導演讓他們迷人的隨性關係流淌到銀幕上,翻轉小鳥等等。

在費蒂索夫的即興評論和波爾斯基對無休止的視覺奇思妙想的嗜好之間,紅軍一開始可能會有點分散注意力。但這部電影一旦脫離大局,把焦點放在了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傳奇球隊的球員身上,他們都是才華橫溢、驕傲的人,但他們陷入了類似於奴隸制的生活。在黨內認可的專橫跋扈的教練維克托·吉洪諾夫 (Viktor Tikhonov) 的帶領下,他們一年中有 11 個月都在營地裡,躲在遠離家人的酒店裡,只有彼此陪伴。 (輸給美國隊後,吉洪諾夫的殘暴行為更加嚴重。)這就是他們不尋常的優雅和精確的神經系統般的協調所造成的殘酷代價。

隨著蘇聯體系開始崩潰,這些參與者開始向西方尋找機會,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輕易離開。也許波爾斯基電影中最令人心碎的部分涉及費蒂索夫試圖合法移居美國的多年談判、出賣和——至少在某一時刻——毆打(他本可以早在這之前就叛逃,但他喜歡當他這樣做時,人們對他的歡迎是一種好奇心,是一個旨在嘲笑的翻版伊凡德拉戈(Ivan Drago)克隆人。諷刺的是,儘管俄羅斯人被譽為不露面、冷酷無情的機器,但他們發現自己與西方人粗暴、傷人的比賽風格格格不入。

大多數冰球迷都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麼,波爾斯基的電影的部分樂趣就在於它透過採訪費蒂索夫以外的其他球員來講述蘇聯人在美國的曲折歷程。紅軍與其說這是一部蘇聯曲棍球的歷史,不如說是一個關於競爭的警世故事——無論是體育、地緣政治還是個人競爭。這部電影提醒我們,我們對勝利的執著總是要付出人類的代價。

電影評論: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