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星期五,影音俱樂部工作人員以觀察遊戲世界開始週末,深入研究支撐我們熱愛的愛好的想法。我們將在上面的空間中發出聲音,並邀請您在評論中做出回應,告訴我們您這個週末在玩什麼,以及它讓您想到了什麼理論。
[注意:本專欄包含劇透,幾乎涵蓋了您可能遇到的最糟糕的事情.]
有一類事情實際上只能發生在電子遊戲中——那些奇妙的、後果不那麼嚴重的仙境——我們可以寬鬆地稱之為「聽到發生在別人身上的非常有趣的事情」。而且,看,我們知道:整個概念違背了黃金法則,絕對命令,無論你歸因於什麼哲學,如果你不希望它發生在你或你所愛的人身上,那麼沒有什麼本質上是好的,而不是一些可憐的笨蛋在互聯網上以悲傷的語氣轉發它。但即便如此,身為黑心的壞人,這種事有時也會發生:一個遊戲不幸的故事,讓我們想起壞的有點笑。
龍之信條2的《龍之瘟疫》是一種僅僅讓它發生在別人身上來享受的遊戲。
龍之信條 2 – 龍瘟可以殺死你的整個村莊
我們在《龍之瘟疫》中觸及了一些機制。(真的非常好!)新的動作角色扮演遊戲,但只是用模糊的術語——不是出於對審查禁運的尊重,而是因為我們真的不知道這該死的東西做了什麼。 Capcom 當然沒有告訴我們,在遊戲的 40 小時內,我們只收到一個彈出視窗(以及一些無休止重複的 NPC 對話),警告我們它可能會對我們的遊戲產生一些可怕的影響:虛擬疾病,能夠在遊戲的主要夥伴(通常溫順的棋子)之間傳播,這首先會讓他們不聽話、不守規矩……然後為「毀滅性的災難」提供途徑。
如果我們說實話的話有點兒聽起來像是胡說八道。我們以前玩過威脅這些可怕後果的遊戲,只是為了引起玩家的偏執感和後果感——看看你,的龍腐——卻沒有真正有勇氣對玩家施加一些真正令人討厭的事情。看起來比偶數賠率好龍之信條2這是虛張聲勢,試圖透過捏造的「災難」讓我們接受其神秘和存在的不安感。
但這是關於龍之信條2's Dragonsplague: 這不僅是壞事,而且是壞事。這比任何人合理預期的都要糟糕得多。
龍瘟的最初症狀相當良性。您的 Pawn(無論是您的主要「主要」Pawn,還是您從其他線上玩家租用的 Pawn)將開始對您胡言亂語。他們可能會無視戰鬥中的命令;他們幾乎肯定會開始抓著自己的頭,或是露出微微發光的紅眼睛。這將是它的全部內容......直到幾個小時後,當你在遊戲的旅館之一休息時,以及有問題的 Pawn霹靂,在黑色的龍形火光中,帶著鎮上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有它。店主死了。任務提供者,死了。情節關鍵的 NPC,死的。以及角色死亡龍之信條2逆轉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需要一種珍貴而稀有的物品來消除哪怕是一次死亡,而復興整個城鎮,尤其是如果瘟疫在首都爆發的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也不要認為您可以恢復單個已保存的遊戲 - 每次您在旅館休息時,遊戲都會執行硬保存。這就是你剛剛所做的。就在你的僱工進入核子領域之前。
在遊戲發布一周左右的時間裡,出現了很多問題——其中一些問題非常嚴重。生氣的玩家提問,為什麼 Capcom 會在他們目前投入寶貴閒暇時間的 40 小時電子遊戲中引入這一機制。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觸發《龍之瘟疫》——無論是由於無知、困惑還是普遍的健忘——你可能會與遊戲中的十幾個任務隔絕;整個情節的元素可以在一次黑色可怕的火焰中被消滅。那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是為了懲罰那些試圖僱用高級 Pawn 來幫助他們度過早期戰鬥的玩家嗎? (人們似乎認為棋子最初是通過與龍敵人的戰鬥而感染龍瘟的;從遊戲後期招募的棋子可能更有可能攜帶它,這是理所當然的。)這是否意味著鼓勵參與遊戲的新遊戲附加系統,它允許你用你的舊角色重玩冒險,以及一個新的世界副本? (「哎呀,剛剛對韋恩沃斯進行了生物轟炸。公民們,下輩子好運!」)這只是純粹的、直接的惡搞(由遊戲故意限制的保存系統強制執行)嗎?或者它有更深層的主題目的嗎?
正如我們在評論中指出的那樣,龍之信條2是一款關於鬥爭的電子遊戲,關於即使只是得到某處。沒有一個機構可以完全信任,任何行動都不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而你,身為神話中的復活者──注定要麼追隨命運的道路,要麼冒著一切風險反抗命運──是獨一無二的,既要承受這些後果,又要把它們壓在別人的頭上。第一個龍之教條透過賦予龍型敵人在戰鬥中暫時腐化他們的能力,試圖將同樣的威脅感、不可信感引入到幾乎病態奴役的棋子中; 《龍之瘟疫》可以被視為這個概念的主題續集,你最偉大、最忠誠的盟友是最可怕、改變遊戲規則的破壞的潛在來源。沒有什麼可以信賴。
然而,DD 2這也是一款關於人們聚集在一起抵禦世界末日威脅的遊戲——我們認為,這正是遊戲玩家為應對這種神秘的、故意解釋不清的疾病所做的事情。網路上充斥著如何發現龍瘟的警告和指南——reddit 貼文充滿瞭如何識別、傳播或治療龍瘟的資訊(偶爾還有虛假資訊)。 (順便說一句,死亡,只有死亡;抱歉,被感染的棋子。)影片正在傳播重要訊息。天哪,像這樣的文章確實存在。這有一種宇宙般的美麗(當然,只要它永遠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