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的奧斯卡頒獎季總是擠滿了感傷的電影盛會,但可以肯定地說,史蒂芬史匹柏 (Steven Spielberg) 的 11 月首映式西區故事比大多數人更有情緒化。這部電影已經被擱置了整整一年,等待與公眾見面(最初的上映日期是2020 年12 月18 日),而原劇的歌詞作者斯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 在三天前去世了。當史匹柏登上林肯中心玫瑰劇院的舞台向他的傳奇朋友和同事致敬並介紹他的電影時,他在致辭前感謝迪士尼(20世紀影業母公司)前首席執行官鮑勃·艾格(Bob Iger)所做的決定不要在迪士尼+上發行這部電影,而是要等到它可以安全地在影院上映。

這遠不是他演講中最引人注目的時刻。大多數報道他言論的媒體甚至沒有提及這一點。也許這就是它如此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的,一種新的變體即將出現。是的,那天晚上的觀眾都已經接種了疫苗並接受了檢測。是的,國內票房仍然是以前的影子。但是一部紐約大電影正在紐約的大銀幕上向紐約的大批觀眾播放,而且,至少在那一刻,這一切都是完全合理的。一座城市和它的電影正在恢復生機。

確實如此。因為紐約是電影誕生和重生的地方,也是電影一次又一次差點消亡的地方。這裡是電影首次向公眾放映的地方,也是大多數第一批電影製片廠的所在地,從布朗克斯區的 Biograph 到拿騷街的 Vitagraph。早期的電影往往意味著令人驚嘆的一瞥,令人驚嘆的城市圍繞著這些新生的電影製作業務迅速發展:一群工人在挖掘摩天大樓的地基,一隊官員為威廉斯堡大橋落成,一船移民抵達埃利斯島。早在弗里茨朗 (Fritz Lang) 造訪紐約並構思一座他稱之為「大都會」的未來城市之前,紐約就已經吸引了電影界的想像。

在製片廠開始向西遷移以尋找更便宜的空間、更多的光線和更好的聲音之前,紐約及其周邊地區是電影製作世界的中心。但即使在他們離開之後,他們在精神上也從未離開,繼續利用這座城市深厚的演員、作家和主題。看看好萊塢的黃金時代,當時幾乎所有的製作都在洛杉磯及其周邊地區進行,看看有多少電影仍然以“紐約”為背景——一個透過彩繪攝影棚窗戶閃爍或在巧妙燈光的陰影中若隱若現的夢境回來很多。

當製作在 20 世紀 40 年代末和 50 年代重返這座城市時,他們發現了一些不同於夢境的東西,但同樣具有戲劇性。更輕、更快的相機使得在街道和屋頂上拍攝成為可能。一場新興的獨立運動——由電影銀幕上的國際電影、市中心興起的藝術世界以及城市各地地下室放映的地下電影的推動——形成了一種更加堅韌的美學,反過來,改變了主流並拯救了垂死的好萊塢。正當「電影小子」世代導演(史柯西斯、柯波拉和德帕瑪)在70 年代重振美國電影時,紐約的大部分地區年久失修、一片混亂,這使得它成為一個更加引人注目的電影主題。

城市的命運和電影的命運似乎密不可分,幾乎神秘地交織在一起。 9/11 襲擊發生後,許多人想知道我們再次聚集在劇院是否會感到安全。業內人士想知道在紐約拍攝是否會有任何工作人員感到安全。到2006年,全市影視產量創歷史新高。紐約是疫情爆發時最早關閉劇院的美國城市之一。這一次,公共衛生威脅是真實的,但當它出現的時候,世界開始懷疑戲劇體驗是否已經消亡。果然,幾個月之內,許多新未來主義富豪(有些可能舒適地安頓在避暑別墅裡)聲稱流媒體的新常態從此將成為永遠的常態,我們所有人都坐在沙發上愉快地消費數位內容我們的餘生。這樣的未來不僅會為電影業帶來致命的打擊,也會為電影業帶來致命的打擊。這將對這座人們聚集在一起的城市造成致命的打擊。而且,讓我們面對現實吧,它會很糟糕。

我們決定將今年的「愛紐約的理由」作為一封寫給電影、寫給這座城市以及被電影塑造的方式的情書。金維多 (King Vidor) 的無聲情節劇是關於紐約的不朽電影之一(在我們的 101 部最佳紐約電影名單中排名第 33 位)人群。當你仔細想想,這個標題幾乎可以屬於任何一部關於這座城市的電影。無論主題如何,幾乎所有紐約電影——無論是出租車司機, 巴黎在燃燒,任一版本西區故事——某種程度上似乎是關於在群眾中發現自己孤獨的奇特戲劇。紐約既是最孤獨的城市,也是最擁擠的城市。這不也適用於看電影嗎?我們坐在黑暗的房間裡,與陌生人共享空間,享受集體而又親密、與世隔絕而又壯觀的體驗。如果人群離開——有時會這樣,就像去年一樣——電影院將不再是電影院,紐約也將不再是紐約。

紐約造就電影,電影造就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