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兼編劇托德海恩斯出生於 1961 年 1 月,在加州恩西諾長大,父親是化妝品進口商,父親是演員。並非簡單化,化妝品(人們被迫戴上的面具)和表演(他們被迫塑造的角色)是他作品的核心。海恩斯是公開的同性戀,後來在布朗大學學習符號學,他的大部分作品批評了社會嚴格編碼的行為,這些行為驅使個人——尤其是性慾更不穩定的人——走向從眾和隨之而來的絕望。這一切都是無可爭議的。值得爭論的是,他的電影是否跨越了血腦屏障,是否不僅僅是冷靜、還原性的解構。更不用說:它們有趣嗎?

海恩斯從來沒有拍過一部真正糟糕的電影,儘管他的最新電影驚呆了,既是他最人文主義的,也是最無力的。這裡排名較低並不意味著嘲笑:下面的每部電影都值得一看和努力。對許多觀眾來說,海恩斯的鮑伯迪倫幻想曲我不在那兒是他最具遠見的作品,激發了熱情的分析——其中一些讓我想起海恩斯的一句話:“我能聽到天使在天花板上放屁的聲音。”

鄭重聲明,我在20 世紀90 年代中期認識並非常喜歡海恩斯,當時我與他的長期忠實製作人克里斯汀·瓦瓊(Christine Vachon) 合作編寫了一本名為《海恩斯》的書。 開槍殺人:獨立電影製片人如何衝破障礙製作重要的電影。但正如下面的列表所示,我對保持客觀沒有任何問題。

8.驚呆了 (2017)

海恩斯的這部關於孩子的都市童話故事在不同時期(1927 年和 1977 年)的一個小男孩和女孩之間來回切換,他們前往紐約尋找缺席的父母和「好奇心​​櫃」。第一部分是一個美麗但令人困惑的散列,充滿了棘手的蒙太奇(狼、電影明星、流星)和時間迴響。 (這就像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關於平行歷史融合的花俏想法——我並不是說這是一種恭維。)最後一幕(朱麗安摩爾(Julianne Moore)化著淡老年妝)完全是感傷的。它的目的是飛翔,但海恩斯沒有史蒂芬史匹柏那樣的進入兒童主角頭腦的天賦。我同意我的同事艾米麗·吉田的觀點,即海恩斯讓人很難「全神貫注於[孩子們的]情緒,或從下雨的窗外凝視著目光」——尤其是在充滿想像的混亂的情況下。

7.我不在那兒(2007)

一部鮑伯迪倫的傳記片,即使是迪倫,儘管他自我神話,也沒有膽量構思。直接回應了這樣的指控——當這位歌手兼作曲家在60 年代中期放棄民謠抗議歌曲轉向搖滾時,悲痛欲絕的偶像崇拜者提出了這樣的指控:迪倫是一個機會主義者,一個空洞的人,什麼都不相信,拾起又拋棄了一個又一個虛假的形象。的標誌。它的對立面是天鵝絨金礦,海恩斯在其中認同那些因鮑伊替身而心碎的孩子們。海恩斯將他的主角分成七個不同的角色,由六名演員扮演,每個角色都體現了迪倫的一個“生活”,然後按時間順序講述了這位藝術家的故事,但帶有迴聲、幻想和閃回。有一種暗示,迪倫就像基督一樣,犧牲了塵世的穩定來體現美國不安的精神。但這部電影是膚淺的,而不是原型,解構了迪倫,而不是進入他的頭腦,並使演員去人格化,以防止他們把迪倫塑造得過於完整。 (唯一的部分 凱特·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 在夜總會模仿了60 年代末的捲發、戴著墨鏡的精明、吸毒的反先知。揭示他的神秘面紗。這是電影那不存在。

6.(1991)

海恩斯的第一部戲劇長片因引起軒然大波而聞名——國會共和黨人抓住其中的同性戀場景作為藉口,痛斥提供了一些資金的國家藝術基金會。蜂擁而至的自由表現主義者發現這部電影是一部野心勃勃的綜合劇,但從未真正引起轟動。它有三個獨立的鏈:假的關於一個男孩殺死父親並被神化的紀錄片(“英雄”);一部 50 年代黑白怪物電影模仿作品(“恐怖片”);一部緩慢而藝術化的改編自讓·熱內的兩篇同性戀故事的作品,其中一篇以監獄為背景,講述了臭名昭著的同性戀故事。這些關於越軌和越軌愛情的故事充滿了渴望和恐懼——愛滋病的影響,然後是一種不可阻擋的傳染病,幾乎在每個畫面中都能感受到。後記是熱內呼籲儘管有這種恐懼,但仍要付諸行動:“一個人必須長期夢想才能做出偉大的行動,而夢想是在黑暗中孕育的。”這是你希望年輕電影製片人製作的那種具有挑戰性的混亂,而且,多虧了國會的共和黨人,它賺了錢。

5.天鵝絨金礦(1998)

公民凱恩——就像 70 年代初華麗時代的幻想曲一樣,堅決地旋轉、散漫、省略——這是對閃閃發光的詭計和雙性戀的支離破碎的頌歌。電影以一艘太空船將嬰兒奧斯卡王爾德放在都柏林聯排別墅的門廊上開始。然後,海恩斯追蹤了一枚翡翠別針(象徵著享樂主義的解放),從年輕的王爾德保管到一個名叫傑克·仙女的時髦邊緣人物,再到雙性戀超級巨星(模仿大衛·鮑伊)的富豪布萊恩·斯萊德(喬納森·里斯-梅耶斯飾)。此後,我們進入了奧威爾式的 1984 年,由一位模糊的法西斯總統和宣傳舞台搖滾樂手(有著不同面孔和身份的斯萊德)主持。在這個寓言的背後,是一個心碎的青少年對背叛的呼喊,是一封寫給這個人的仇恨信,他透過粉碎性角色解放瞭如此多的人,然後在海恩斯看來成為一個空洞的機會主義者,將自己的命運與鎮壓的力量連結在一起。 (鮑伊讀了劇本,並拒絕向製片人授予他的國歌《All the Young Dudes》的版權,否則這部電影就結束了。)(是的,鮑伊寫了《ATYD》,儘管莫特·胡普爾(Mott the Hoople)錄得最好。戲劇化的。 (史萊德對伊旺麥奎格飾演的柯特懷爾德(片中模糊的伊基波普形象)的自我毀滅性熱情,似乎與其說是一種情感上的需要,不如說是一種主題。

4.頌歌 (2015)

一部浪漫的女同性戀戲劇,深受同性戀、符號學專業學生和 20 世紀 50 年代女性時尚愛好者的歡迎。改編自帕特里夏·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化名,她自己的女同性戀傾向保密)的小說,講述了一位富有的中年婦女(凱特·布蘭切特飾)和一位狂野的百貨公司工作人員(魯妮瑪拉飾)之間的戀情。海恩斯不僅僅將海史密斯的作品戲劇化。他重新點燃並美化了曾經被禁止的次文化的快感。兩人的行為是經過編碼的,但他們會向對方發出微妙的信號,你會仔細觀察他們,沉浸在他們「越軌」的性感之中。布蘭切特是一位技藝精湛但有些做作的女演員,她有機會探索技巧與真實情感之間的緊張關係。海恩斯引用了露絲·奧金 (Ruth Orkin) 和維維安·邁爾 (Vivian Maier) 等時代攝影師的作品——這暗示著所有這些風格化的優雅即將走向成熟。 (製作設計師是朱迪·貝克爾,攝影師埃德·拉赫曼。)當時,那種霸道的設計——海恩斯正在解構 50 年代電影的明顯感覺——讓我敬而遠之。但在最好的情況下,海恩斯的解構是極其浪漫的。

3. 遠離天堂(2002)

最糟糕的是,海恩斯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商業突破——以 50 年代為背景,對道格拉斯·瑟克 (Douglas Sirk) 的作品進行了鬆散翻拍天堂所允許的一切— 就像參觀塞克蠟像館一樣。在最好的情況下,海恩斯對塞克的吸引力如此之深,以至於他迷戀塞克的慣例,並使它們變得更加誘人。女主角, 凱西·惠特克(朱麗安·摩爾飾)就像是安全的是卡羅爾懷特。 (她的名字首字母相同。)起初,她是一個開朗的榜樣,適合那些有家庭和住房的女性,她們在黃蜂飛地裡有前瞻性的公司——她從未想像過可能存在其他生活。她的丈夫法蘭克(丹尼斯奎德飾)也沒有,只是大自然對他開了個玩笑,讓他變成了同性戀。海恩斯不認同或浪漫化弗蘭克這個有點機器人的族長。這部電影講述了凱西和黑人草坪管理員(丹尼斯海斯伯特飾)之間的真誠關係,她向他尋求安慰——然後還有更多。透過正式的克制,海恩斯傳達了這些人是多麼無助和被監禁——要採取未經因害怕不服從而精心設計的行動是多麼困難。儘管場面調度受到嚴格控制,但演員們並沒有麻木不仁:他們的角色在筆挺的製服下無助地活著。

2.超級巨星:凱倫卡本特的故事(1988)

我在 1988 年聖丹斯電影節上觀看了海恩斯的定格動畫作品,並在有人偷偷溜給我的盜版 VHS 錄影帶上再次觀看。 20 世紀 90 年代,一些時髦的音像店將其隱藏起來。你總是要問。現在有各種線上資源。關鍵是它永遠不可能進行商業發行,因為它使用了一堆木匠樂隊的歌曲,而倖存的兄弟理查德則沒有獲得這些歌曲的許可。如果我是他,我可能也不會:他在電影中並沒有表現得完全有同情心。

但這部電影是有史以來對一位自我毀滅的藝術家最深刻的致敬之一。海恩斯用芭比娃娃來描繪歌手凱倫·卡彭特 (Karen Carpenter) 因厭食症而逐漸衰弱的過程,她對自己的身體永遠感到不舒服。這些玩偶創造了一種內在的營地效應,觀眾一開始嘲笑這個精心擺出姿勢、穿著令人震驚的 60 至 70 年代服裝的軟搖滾女性——結果到了高潮時才發現,文化力量正在蠶食她(讓她無法進食)已經變得令人心碎。幸運的觀眾出現時渾身顫抖,哭泣著。

1.安全的(1995)

一部觸及我們所處的靈魂的藝術電影。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 飾演卡羅爾懷特(Carol White),她是雷根時代洛杉磯一位富裕的家庭主婦,她對環境毒物越來越敏感,首先尋求醫療,然後尋求準精神(新時代)的緩解。她的體重減輕症仍未具體說明,但海恩斯在家具、配件、漂白光線中給了你各種各樣的暗示,表明其根源在於壓迫性的物質主義和貧瘠的順從。她是八十年代煤礦裡的金絲雀。儘管海恩斯的態度有些諷刺性的超然,但他還是把你帶入了女主角的病態:從高科技冰屋內的罐子裡呼吸氧氣,她幾乎變得一無所有,成為不可思議的縮小人的現代化身。這部電影讓一些觀眾感到無聊和憤怒,有些觀眾則感到不安甚至顫抖。摩爾隨後又出演了四部海恩斯戲劇作品。但她從未如此赤裸裸地脆弱——你幾乎可以透過她的皮膚看到。

托德海恩斯的每部電影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