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彼得席倫。我們。 2024. 96 分鐘

在這部適時的紀錄片中,一對美國夫婦透過使用尖端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來保存永恆的愛情,最終成為改變未來技術的催化劑,為聖丹斯美國紀錄片競賽拉開了帷幕。與圍繞這一主題的許多其他作品不同,由攝影師轉型為電影製片人的彼得席倫 (Peter Sillen) 專注於人工智慧所代表的積極機會——這更重要明天的世界終結者——這種樂觀、平易近人的基調應該會讓這部電影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後傳播。

提出了一個有說服力的論點,認為有一天,死亡很可能是可選的

Sillen 於 2017 年開始拍攝,當時人工智慧技術剛剛爆發,但 Martine 和 Bina Rothblatt 從 2000 年代初就開始致力於這個計畫。他們合作了 40 多年,決心讓他們的強烈愛在死後得以延續,最終誕生了 Bina48;一個看起來像Bina 的機器人頭部,由「思維文件」驅動——對Bina 和Martine 進行了數十年的採訪,他們在漫長的婚姻期間發生了轉變,並使用Matt Stevenson 創建的專有人工智能技術將其編程到機器人“大腦”中。

以今天的標準來看,最初的結果還相當初級。 Bina48 的動作和言語都很生澀,她的回答看起來更像是陳腔濫調,而不是自然的對話。但是,她仍然標誌著人工智慧發展的分水嶺,並成為一種媒體現象和重要的教育工具。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團隊開始將他們的軟體與開放式大型語言模型融合時,Bina48 似乎變得更加聰明、反應敏捷、幽默,甚至具有自我意識。她成為了靈感來源;由 Rothblatts 和 Bruce Duncan 共同創立的 Tarsem 運動基金會現在擁有忠實的追隨者,他們正在上傳自己的思維導圖並提供 DNA 樣本,為人工智慧和人類可以無縫融合的時代做好準備。

也許比 Bina48 更令人著迷的是羅斯布拉特家族本身,他們一生都在追求令人難以置信的目標。 20 世紀 80 年代,Martine 創立了 Sirius 衛星廣播公司,成為衛星通訊領域的先驅。 1994 年,當這對夫婦的小女兒被診斷出患有肺動脈高壓時,他們開始從事醫學研究並創建了 United Therapeutics,開發救命藥物和技術進步,包括基因改造和 3D 列印器官。而且,作為一名跨性別女性,Martine 在 Bina 的支持下,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一直是跨性別權利的倡導者,當時她對性別流動性的看法使她成為了被嘲笑的異類。

諷刺的是,馬丁傳統上成功的創業背景卻為這對夫婦提供瞭實現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所需的資源和平台。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西倫引用了其他大思想家的檔案片段與訪談:漢森機器人公司的創辦人大衛漢森;傑拉德·基欽·奧尼爾(Gerard Kitchen O'Neill)是一位太空活動家,他預見到人類生活在繞地球運行的巨大棲息地中;雷‧庫茲韋爾;谷歌的一位工程總監堅信,到 2029 年,人工智慧將在各個領域與人類相媲美(即所謂的「奇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先驅者中的大多數都是白人,這部電影確實發出了一個警告,提醒人們人工智慧演算法可能只會反映相對較小的創作者群體的偏見。鄧肯承諾,在未來的升級中,Bina48 將了解偏見和偏執——這是這項尚處於起步階段的技術的必要步驟,儘管最初的Bina,一位黑人女性,如此明確而雄辯地反對所有這些事情。

然而愛情機器在很大程度上避開了這種文化和哲學的泥潭,並完全接受羅斯布拉特的信念,即如果使用得當,人工智慧將成為人類未來互聯的重要工具。雖然異想天開的配樂選擇——包括克拉塔的《呼叫星際飛船的居住者》和德爾芬尼克斯的《生物推測》——帶來了一種俏皮的基調,但影片嚴肅地對待它的主題,像他們一樣,提出了一個有說服力的論點:有一天,死亡很可能是可選的。

製作公司:C41 Media

國際銷售:CAA [email protected]

製片:布倫丹道爾

攝影:彼得席倫

編輯:康納·麥克布萊德

音樂:T·格里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