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編劇:馬躍然·雨果·奧爾森。瑞典/芬蘭/丹麥。 2024. 206 分鐘

馬躍然·雨果·奧爾森 (Göran Hugo Olsson) 幾乎無法預料到,他最新的基於檔案的紀錄片在五年製作過程的開始階段會如此及時。探索了美國民權運動黑色力量混音帶(2011)與殖民主義關於暴力(2014),奧森在這部富有啟發性、公平的鉅作中深入探討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 20世紀下半葉瑞典公共服務廣播公司STV的記者拍攝的鏡頭再次為他提供了一個起點。

細節詳盡,聲音傳播平衡

如標題所示,該資料源自於 1958 年至 1989 年,因此它最適合作為當前危機的背景,而不是對當今敵對行動的評論。但如果我們從圖中看出一件事,那就是該地區的歷史仍在展開,並且它以循環螺旋而不是直線的方式發展。

作為當前異常慘淡的情況背景下的入門讀物,這部電影的價值是無價的。然而,由於影片的放映時間長達近三個半小時,很可能會成為電影上映的絆腳石,因此影片的節後生活很可能會在電視或串流平台上播出。該片在威尼斯首映並在倫敦電影節等地放映後,又在東京國際電影節上放映。

資料取自瑞典公共廣播公司 SVT 的檔案,內容詳盡,聲音傳播均衡。這部電影結合了地緣政治大人物的鏡頭——其中有大衛·本-古里安、果爾達·梅厄、穆罕默德·安瓦爾和亞西爾·阿拉法特的片段——以及對來自分歧雙方一般民眾的親密採訪,隨著時間的推移,分歧似乎變得更加兩極化。

奧爾森在這裡的處理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他沒有將材料分割成快速的蒙太奇攻擊,而是尊重每一篇報告文學的完整性和藝術性。摘錄按時間順序呈現,並仔細註明來源,註明節目、日期以及製片人或記者。這些材料選自時事節目和新聞報道,以及有關該地區年輕一代生活的兒童電視節目。

在平衡戰爭的悲慘片段的同時,影片也講述了一位婦女一生致力於研究聚集在以色列國的各個猶太社區的音樂傳統的鏡頭,同時也採訪了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家庭,他們的祖傳土地成為了以色列的所在地。

電影開頭告訴我們,檔案資料不一定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但它說明了很多關於它是如何講述的。這是一個需要記住的有用的警告。儘管 SVT 的使命是保持中立並保持嚴格的新聞距離,但它的報導似乎略微偏向暴力和憤怒的故事。這並不奇怪:恐怖分子的暴行或以色列軍事暴行的例子成為頭條新聞;溫和派政治家或知識分子呼籲緩和局勢或採取外交解決方案並不具有同樣具有新聞價值的即時性。這張圖片間接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全球媒體報導的重點是衝突而不是推動解決方案,這是否最終會成為問題的一部分。

這部電影是一次耐力測試,憑藉極高的報道品質和對該地區的冷靜觀察贏得了它的放映時間。一個特別嚴峻的後果是媒體——以及我們作為消費者——已經習慣了正在發生的恐怖事件。在 20 世紀 70 年代,任何一方死亡都會被認為具有新聞價值。時代肯定已經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