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特布蘭琪飾演莉迪亞塔爾。照片:由 Focus Features 提供
電影倉庫以一個不太可能的戲劇性策略開始:背誦履歷。凱特布蘭琪 (Cate Blanchett) 飾演的莉迪亞塔爾 (Lydia Tár) 充滿自信,正在一次公開對話中被介紹。在接手柏林愛樂樂團之前,她曾擔任波士頓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等多個世界級樂團的音樂總監。名人指揮家的時代-無所不在的狗仔隊繪畫,時間-值得尊敬的大師 - 與倫納德伯恩斯坦一起去世,但他們已經為她回來了。因此,我們從片頭字幕中知道,古典音樂將為這部電影提供的不僅僅是裝飾:它是主角能量的源泉,她聲望的貨幣,也是她背叛的手段。塔爾說,她的性別沒什麼大不了的紐約客Adam Gopnik 在舞台上:像 Marin Alsop 這樣的先驅打開了大門,這樣下一代(她的一代,儘管她只年輕了十歲)就可以僅通過音樂創作來評判。這句話聽起來就像恐怖電影中的角色注視著一座黑暗的豪宅並低聲說道:“它看起來空蕩蕩的。”觀眾更清楚。
塔爾(Tár)——原姓琳達·塔爾諾波爾斯基(Linda Tarnopolsky)、塔爾諾維奇(Tarnowicz)、塔倫蒂諾(Tarantino),或者她在皇后區工人階級長大後來拋棄的任何未指明的多音節姓氏——非常想在競爭中超越她的男性同齡人,以至於她接受了他們的刀槍不入的感覺並效仿他們的罪惡。這並不完全使它成為一部女性主義史詩。編劇兼導演陶德菲爾德對古典音樂奧秘的痴迷,塑造了一個在終極父權職業中取得勝利的女性典範。然後他毀了她。
女性作為高階主管在銀幕上行使權力(喜悅)、毒梟(南方女王)、時尚編輯(穿著普拉達的女王)、律師(美好的戰鬥)、軍官(天空之眼),總統(家園),當然,,皇后區(女王)。但一位佔據一系列最稀有頒獎台的女性近乎科幻小說。在現實世界中,只有少數男性(現在大多數是 70 多歲)擁有像她這樣的職業生涯。對於女性來說,即使是在頂級交響樂團擔任高階職務仍然是一種幻想。艾爾索普已經開拓了 40 年,但還沒有一位女性在歐洲(柏林、阿姆斯特丹、倫敦)或美國前五名(紐約、波士頓、克利夫蘭、費城和芝加哥)。才華洋溢、經驗豐富的女指揮家仍需不斷突破眾多第一。例如,53 歲的蘇珊娜·瑪爾基(Susanna Mälkki) 仍然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管理Intercontemporain 樂團、在斯卡拉歌劇院指揮一部歌劇、被任命為洛杉磯愛樂樂團首席客座指揮以及接管赫爾辛基愛樂樂團的女性。
然而塔爾現實世界的同事卻像她一樣不斷迴避性別議題。 2018 年,斯卡拉歌劇院的音樂總監 Riccardo Chailly 認為,對於從事他職業的女性來說,生活不再特別具有挑戰性。 “女性音樂創作方式的敏感性、感性和靈活性顯然在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讚譽。”他說,一部偽裝成開放思想的性別歧視居高臨下的傑作。 (無論以「女性方式」創作音樂意味著什麼,Tár 肯定不這麼認為。)
這部電影確實花費了巨大而令人欽佩的篇幅來確保音樂細節的正確性。在頒獎台上,布蘭切特看起來乾脆俐落,不只是像一個揮舞著手臂的演員。她的計時和手勢很有說服力,她的音樂評論尖銳,她的行話現實。甚至她的嘲諷也是針對金錢的,儘管有些笑話只有音樂界的初學者才能理解。卡普蘭(Elliot Kaplan)是一位美國商人,也是馬勒愛好者,迫切希望自己能被認真對待,成為一名指揮家,他的準喜劇角色顯然是以吉爾·卡普蘭(Gil Kaplan)為基礎的,吉爾·卡普蘭專門製作了一部作品:馬勒的《第二號交響曲》。塔爾的妻子是一名小提琴手,同時也是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這種情況看似令人難以置信的棘手,但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類似的情況:前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艾倫·吉爾伯特在與皇家斯德哥爾摩愛樂樂團的一位大提琴手結婚時正在領導皇家斯德哥爾摩愛樂樂團。
然而,正是因為菲爾德編織瞭如此挑剔準確的背景,熟料的聲音很大,而且似乎是故意的。我們在茱莉亞音樂學院指揮學生大師班上一睹塔爾的殘忍本領。這種形式——一個小而崇拜的群體,一個自我誇大的傳奇,以及一隻被選擇公開曝光的沒有安全感的豚鼠——是施虐狂和自我揭露的完美展示。泰倫斯·麥克納利 (Terrence McNally) 在 1995 年的戲劇中確立了這一類型大師班。在這裡,老師對一名學生指揮大提琴手的痛斥不是因為他的才華或技術,而是因為他對音樂的選擇(由現實生活中的冰島作曲家安娜·托瓦爾茲多蒂爾創作),以及他對巴赫的隨意解僱,因為他認為巴赫的BIPOC 或性別流動性不足以與他的音樂相關。她對學生從種族、性別和性取向中形成的身份沒有耐心。她自己的建築材料是音樂和才華;沒有他們,她就不存在。菲爾德發明了一個荒謬的受害者,只是為了滿足他的自大狂粉碎他們的需求。這個場景是演員的頭獎,布蘭切特在每一個奧斯卡導向的戲劇中都榨取了它,但作為對古典音樂世界權力關係的評論,它完全偏離了目標。高水準的音樂家可能會不耐煩、要求過高、粗魯,但我從未見過有人故意在公共場合羞辱學生。 (我也懷疑茱莉亞音樂學院是否充滿了討厭巴赫的大提琴手。)
塔爾也以類似的敵意對待她的樂團。這部電影的敘事框架是錄製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的前奏,相當於美國國家冠軍賽的交響樂。星期五晚上的燈光(沒有對手球隊)。她將排練視為行使權力的論壇。她不與音樂家合作,而是與他們作對,操縱組織的規則,侮辱首席大提琴手的自尊,並在同行面前貶低演奏者——這些行為會導致叛變。即使是最令人討厭、最逆行、最自戀的指揮家也明白,他們的使命是從才華橫溢的同事那裡哄騙出偉大的音樂,而這些同事實際上負責吹奏和鞠躬。指揮家的魅力和哄騙多於威嚇。試圖強迫心懷怨恨的音樂家演奏優美的音樂就像試圖強迫某人愛你:效率低下、令人反感,而且通常會適得其反。更糟的是,指揮家會迫使樂團放棄詮釋創造力,轉而要求演奏者與她腦海中的樂譜版本相符。
那個版本到底是什麼?塔爾聲稱將這首樂譜視為終極情歌,但她怎麼知道呢?正如她的妻子所指出的,她唯一非交易性的關係是與她年幼的女兒。馬勒在他的第五號交響曲中表達了他自己令人印象深刻的極端情感。它的成分是由震驚驅動的:大出血幾乎奪去了他的生命;他與一生摯愛阿爾瑪·辛德勒的第一次接觸;他對新科技的需求激增;渴望有一艘足夠大的容器來容納人類心靈的全景。他在寫給辛德勒的信中想知道,參加音樂會的資產階級會如何回應「這種原始的音樂,這種泡沫般、咆哮、洶湧的聲音海洋,這些跳舞的星星,這些令人驚嘆的、彩虹色的、閃爍的波浪?樂譜要求詮釋者有類似的廣闊和慷慨。然而,塔爾表現出的只不過是暴躁易怒和自私自利的憤世嫉俗。
這部電影利用音樂的奧秘得出了一系列乏味的發現。偉大的藝術可以掩蓋平凡的骯髒。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樣無情地追求和濫用權力。愛情的藝術投射與真實的愛情並不相同。古典音樂機構,就像幾乎所有的階級結構一樣,也存在著虐待行為,因為受害者保持安靜,旁觀者接受它——直到突然間,他們不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