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年代初流行音樂編年史中的一個奇怪的敘述講述了在英國和美國,來自文化邊緣城市的音樂次文化如何突然崛起,一度主導了各自國家的文化對話。西雅圖和布里斯托爾之間的相似之處不僅僅是偶然的。兩者都是西面臨海的港口城市。兩國當地經濟都嚴重依賴技術研究和飛機製造;兩人都被迫忍受持續潮濕和陰天的天氣。在這兩種情況下,潮濕、缺乏光線的氣候很可能潛入了聲音。就像西雅圖的垃圾搖滾因其內向的姿態和抑鬱的惡化而臭名昭著一樣,布里斯托爾的 Trip-hop 也將自己隱藏在陰暗的間接和密集的低音中。 Grunge 和 Trip-Hop 都於 1991 年進入各自的全國聚光燈下:9 月將迎來 Nirvana 成立 25 週年沒關係正如 8 月標誌著《大規模攻擊》在美國發行的四分之一世紀里程碑藍線。 (藍線4 月在英國上映。沒關係,藍線(在英國獲得了雙白金銷量)在美國甚至還沒有獲得黃金銷售。然而,《Massive》的首張專輯並不僅僅是一部邪典經典或來自外國、過去世界的遺物——事實上,有一個強有力的論點表明,很少有當代專輯能像這樣概括美國流行音樂的當前趨勢。藍線。雖然缺乏沒關係在美國無所不在,創新精神依然活躍藍線似乎使它不僅具有相關性,而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更新。

正如該團體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樣,Massive Attack 一直以廣泛、鬆散的團隊精神為特徵。該團體的最初成員 Robert “3D” Del Naja、Grant “Daddy G” Marshall 和 Andy “Mushroom” Vowles 是 Wild Bunch 的成員,這是一個由 DJ、工程師、音樂家和塗鴉藝術家組成的龐大團體。年代布里斯託的街道上出現了這種文化,這是戰後西印度群島移民到英國後出現的牙買加音響系統文化的第一個也是最大的英語版本之一。儘管 Del Naja 和 Marshall 偶爾也會說唱,但這三人主要是 DJ 和製作人,他們指望其他人來處理更專注的聲樂工作:藍線很大程度上依賴根源雷鬼歌手霍勒斯·安迪、靈魂歌手托尼·布萊恩和莎拉·尼爾森以及布里斯托爾說唱歌手阿德里安·“特里奇”·解斯提供的客座勞動力。多樣化的聲音與製作中的折衷主義相匹配,配音、R&B、舞蹈和嘻哈元素在流暢而沉重的整體氛圍中以奇怪的並置方式旋轉。歌手們充滿承諾和精神,而饒舌歌手則表現出謹慎和保留;周圍聲音的節奏根據與抒情內容不完全相關的邏輯在慵懶和緊迫之間切換。

在如此多的變化之中,這張專輯的基調尤其難以定位。安迪在《One Love》中對浪漫奉獻的讚歌與以糖蜜般的速度流動的節拍相匹配,但在《五人軍》中的自吹自擂和尼爾森在《One Love》中消失的愛情後的緊張也是如此。同時,《藍線》​​中Tricky 和3D 的沉思焦慮,《免受傷害》中納爾遜的母性關懷,以及《未完成的同情》中她對新的、不確定的愛的狂喜—— 「你是我打開的一本書,現在我必須了解更多」——所有這些都由令人心跳加速的樂器伴奏。藍線包含眾多,但它的廣度是衡量其矛盾性的尺度。恐懼中夾雜著快樂,而快樂中又夾雜著恐懼。一個人似乎可以做任何事情,除了安定下來:最終的圓滿,無論是喜悅還是絕望,都被無休止地追求,又被無休止地推遲。

不難將不穩定的精神連結起來藍線及其藝術家的傳記,他們都是新近英國移民的孩子,幾乎都是黑人。 (德爾·納賈是義大利移民的兒子。)這張專輯的天才之處在於,它以一種隨意的精確度,為社會邊緣的第二代移民的經歷找到了抒情和聲音的對應物——當然,是為了他們的流離失所和困惑。與美國嘻哈音樂不同的是,美國嘻哈音樂可以而且確實從先前美國黑人音樂的深井和豐富的、影響巨大的、歷史悠久的、自治的黑人文化中汲取靈感,英國黑人藝術家的嘻哈音樂沒有本土的前身:加拿大和歐洲大陸的有色人種移民的情況就是這樣,他們的經濟匱乏和社會疏遠因文化隱形而雪上加霜。融合了靈魂音樂、雷鬼音樂和嘻哈音樂(以及隱含的藍調音樂),藍線顯然是全球黑人音樂的延伸,但它也標誌著黑人和英國同等程度的新音樂模式的基礎,代表了以前從未在英國主流文化中認真存在過的人群:

這是美好的一天,嗯,看起來就是這樣
美麗的想法意味著我夢想太多
即使我告訴你,你仍然不認識我
棘手從來不會,阿德里安大多時候感到孤獨
我們如何生活在這個存在中,只是存在
英國成長,加勒比海背景

(“藍線”)

多疑與幻想、神秘與孤立、存在主義的毫無根據:特里基以恰到好處的基調觸及了移民心態的各個方面,平衡了他的異類自信與本土間接性的恰到好處,並將他個人的抑鬱傾向與外來人的傾向結合。

從廣義上講,《大規模攻擊》的影響力與其名字相符。 Tricky 與集體分道揚鑣,開始了個人生涯,將他的音樂濃縮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密度,以模擬極端的精神壓力。傑夫‧巴羅 (Geoff Barrow),該公司的實習生之一藍線錄製會議後,他繼續共同創立了Portishead,這是另一個偉大的、喜怒無常、嚴謹的布里斯托爾樂隊,其聲音經過適當的私生化,將在整個英語圈的獨立音樂中體現出來。 (波蒂斯黑德對美國說唱的影響雖然不那麼明顯,但更有益。)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規模攻擊將慢慢失去成員、化學反應和動力。雖然樂隊音樂的總體水平,現在被一種近乎科學的冷酷宏偉所激勵,仍然相當高,但持續的人性和難以言喻的新鮮感藍線永遠不會回來。

然而,不知何故,這並不意味著這張專輯已經消失在過去。製作人對歌手的特權、牙買加的語調變化、歌唱和說唱之間的隨時交替、隨意踐踏流派之間的界限、內向——所有這些突出的方面藍線也是當今美國流行音樂及其所依賴的美國黑人音樂的特徵。一張 25 年前在國外發行的專輯怎麼能如此預言性呢?我懷疑這與文化有關:來自一個不贊成過度展示自我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不快樂是人們被允許公開表達的少數情緒之一,Massive Attack 的英國嘻哈跳過了所有的表達方式。發展的各個階段的特徵是公然的利己主義、暴力和美國文化所推崇的拜金主義。 (這就是為什麼英國嘻哈音樂,無論是 Trip-Hop、車庫音樂還是 Grime 音樂,都確實無法突破美國市場。)

歌詞在藍線不是為了致富,而是為了生存;感恩,而不是貪婪;不斷地愛一個人,而不是同時兼顧幾個人;阻止開槍而不是開槍。現在,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川普式的好戰自我價值的宣言幾乎已經走到了盡頭,嘻哈已經變得類似於這種狀態,這是有道理的。藍線越來越多。當然,永遠不會有完全的融合:美國人太虛榮、太絕望、太痛苦,無法做到這一點。但我很感激,即使我們永遠無法做到這一點藍線在不久的將來,它將繼續徘徊在我們的前方,它永遠新穎的聲音塑造了另一種現實的形象——遠離任何實際的國家,無論是英國、美國還是任何其他國家——風格、謙遜和普遍主義占主導地位,或至少暫時抵禦人類固有的驕傲和黨派憤怒。

大規模攻擊藍線繼續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