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聲調的跨性別哭泣者最友善的一句話丹麥女孩重要的是,當它結束時,它可以作為對一個世紀以來反動惡魔附身電影的一個體面的自由主義糾正。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 飾演艾納爾韋格納(Einar Wegener),一位約1926 年的哥本哈根著名畫家,當模特兒遲到時,他穿上長筒襪和裙子為畫家妻子葛達(Gerda,艾莉西亞‧維坎德飾) 擺姿勢,結果發現他和她的名字裡還有另一個人。在標準的恐怖表述中,莉莉從內部吞下艾納爾的威脅需要被教會和/或愛的力量挫敗,否則莉莉怪物將會勝利並在七部續集中回歸。在丹麥女孩,葛達無疑因失去丈夫而悲痛欲絕,在她最脆弱的時候,她懇求莉莉能與艾納爾見面。但最終埃納爾需要透過手術來驅魔,因為上帝(或任何人)把整個性別問題搞砸了。
雖然丹麥女孩改編自小說大衛‧埃伯肖夫,這是在易北河上(她的姓氏取自河流)確實存在,她的故事是如此令人驚訝,我不敢相信我直到現在才聽說過它。遺憾的是,我的介紹必須通過導演湯姆胡珀的鏡頭,他是奧斯卡認證的天才,擅長區分平庸和特殊。由於艾納爾和葛達都是畫家,胡珀選擇了繪畫式的明暗對比風格,背景斑駁,臉孔被高處的白光親吻。胡珀無法做到的是讓我們進入他的角色的頭腦中——我們應該處於一個讓每個表面都令人懷疑的故事中。
編劇露辛達·考克森(Lucinda Coxon)從性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莉莉的生活,並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正如格爾達(Gerda)講述一個蠕動的男性主題一樣,“男人很難屈服於女人的目光。穿上裙子、戴上假髮後,莉莉慢慢地開始享受屈服於男性目光的感覺——以至於她不再渴望繪畫,她的主要工作是實現真實的自我。格爾達也發生了變化。作為一名不成功的肖像畫家,她開始在莉莉身上發現一個誘人的主題——有點像印象派的蒙娜麗莎。
但這就是胡珀和考克森將這個故事傳統化的地方。維坎德的《格爾達》中沒有任何內容表明莉莉為什麼要解放她作為藝術家,尤其是當她為埃納爾的離開而哭泣時。小說中的格爾達——被埃伯肖夫重新構想為不那麼傳統的女性化形象,並被稱為格蕾塔——懇求艾納爾把莉莉帶回來,而不是相反,而且還有一個奇妙的轉折:事實證明,身材嬌小的、精緻的莉莉比身材高大的格蕾塔對男人更有吸引力。胡珀的情感似乎是維多利亞時代的,他把莉莉對男人的性慾謹慎地保留在銀幕之外,而與一個充滿魅力的追求者(馬蒂亞斯·修奈爾飾)的潛在浪漫關係卻顯得是一次性的。劇本充滿了路標,但胡珀沒有興趣檢驗艾納爾和莉莉是相互排斥的想法——一個人必須為另一個人而死——或者對“如果衣服決定人,那麼衣服決定男人”的觀念取笑。他在更明顯的場景中做得最好,例如醫生想要對被撕裂的病人進行輻射、鑽孔或鎖起來。
維坎德獲得了一些非凡的評價,可能是因為她必須帶著雷德梅恩的所有場景來給他們一個戲劇性的動力。這並不完全是演員的錯。的莉莉丹麥女孩是被動的、顫抖的、內向的,彷彿女性氣質對她來說意味著沒有代理權。莉莉·易北河這位脆弱的烈士在巴黎逗留並在德累斯頓接受手術後返回丹麥,接受了任何願意傾聽的記者的採訪,並利用她所剩不多的時間合作撰寫了一本關於她的外在的回憶錄。胡珀是一位精神媚俗大師,與其說她對自己的轉變感興趣,不如說她對她的變形更感興趣。
*本文發表於2015年11月16日號紐約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