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編劇:謝爾蓋·洛茲尼察。荷蘭/法國/美國 2024 年。

十年前,烏克蘭導演謝爾蓋·洛茲尼察獲釋邁丹,他的紀錄片記錄了針對該國時任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政府的抗議活動。現在來了入侵,實際上是被描述為烏克蘭雙聯畫的後半部的姊妹篇。這部電影描繪了自俄羅斯入侵以來烏克蘭過去兩年的情況,與其說是描繪戰爭,不如說是描繪戰爭對人民的影響。武裝衝突本身未見,更多暗示;相反,洛茲尼察展示的是入侵對那些在壓力和悲傷面前表現出韌性的人的影響,而他們已經習慣了日常生活的事實。

以現在式生動地描述發生的事件

與一些有關衝突的著名紀錄片相比,例如姆斯蒂斯拉夫·切爾諾夫的紀錄片馬裡烏波爾 20 天,洛茲尼察的電影沒有把我們推入戰爭混亂的中心?它也不旨在追求動態緊迫性。相反,這是一部沉思的作品,呼應了冷靜的超然邁丹以及洛茲尼察的其他觀察紀錄片,例如 2018 年勝利日。因砲擊而全部或部分毀壞的建築物以及對人員造成的身體傷害才剛開始顯現出來。

然而,死亡從一開始就讓人感受到它的存在,在標題卡之前的 15 分鐘序言中。它顯示了幾名在衝突中喪生的士兵的葬禮?隨後,埋葬了更多的傷亡者,最後,一堵長牆上貼滿了在戰鬥中陣亡的士兵的圖像,與這一序列相呼應。儀式,既悲傷又歡樂,貫穿始終?其中包括一位年輕士兵的婚禮,人們看到他和他的新娘跳華爾滋。這樣的場景讓影片充滿了一種人們在壓力下決心維持正常生活的感覺?儘管我們不禁想知道這對年輕夫婦以及像他們這樣的大眾將面臨什麼。

這部電影由在烏克蘭各地拍攝的長鏡頭構成,每個鏡頭都涉及不同的人或共同的主題。我們看到一名年輕的女兵向村裡的孩子們分發聖誕禮物,然後繼續她分發軍需品的工作。她推測被俄羅斯軍隊俘虜的丈夫可能會被釋放;考慮到她向我們講述了她的一位戰俘朋友所遭受的殘酷待遇,她在隨後的場景中表現出的冷靜和友善就更令人欽佩了。

與衝突沒有具體關係的場景包括洗禮儀式,成年人將自己浸入冰冷的水中,以及一名士兵和他的伙伴照顧他們的新生嬰兒。與戰爭更直接相關的是一所學校的場景,空襲警告後,幼兒在地窖裡繼續上課;醫院場景,展示在行動中失去肢體的人的復健訓練;也許是最激烈的一幕:消防隊員試圖在一座完全被摧毀的建築的煙霧和廢墟中尋找倖存者。

攝影指導葉夫根尼·阿達門科(Evgeny Adamenko) 和彼得·帕魯斯(Piotr Pawlus) 的攝影作品展現出非凡的清晰度和清晰度,他們謹慎的拍攝手法在鄉村一座失事橋上的場景中尤其有效。攝影機顯示一群當地人正在交談,當他們對附近爆炸的聲音做出反應時,它並沒有離開,而是保持穩定,觀察他們的反應。

按照洛茲尼斯塔一貫的做法,入侵不包含任何評論。但我們對特定時刻發生的事情的注意力是由洛茲尼斯塔的慣常合作者弗拉基米爾·戈洛夫尼茨基精心雕刻的聲音設計引導的,經常挑選出無意中聽到的對話的關鍵片段。整體的超然有助於創造一種以現在時態發生的事件的生動感覺,但也讓我們有空間推測電影對我們所看到的某些事物的立場。一段留給觀眾判斷的段落記錄了從陀思妥耶夫斯基到西奧多·德萊葉的大量用俄語印刷的書籍的非常系統的組織製漿。

正如洛茲尼察所指出的那樣,他本人在拍攝過程中並不在場,而是留在剪輯室裡,處理由小團隊在烏克蘭各地不同地點拍攝的素材。這種做法可能不會讓他受到烏克蘭觀眾的喜愛,他在烏克蘭已經成為一個兩極分化的人物?尤其是因為他反對抵制俄羅斯電影製作人。但在這裡,他製作了一部引人注目的典型電影,只能被視為向他陷入困境的國家致敬,在世界對戰爭的關注可能因其他地方的衝突而黯然失色之際,這應該有助於引起人們對烏克蘭局勢的進一步關注。

製作公司:Atoms & Void

國際銷售:Atoms & Void[email protected]

製片:謝爾蓋·洛茲尼察、瑪麗亞·喬斯托娃

攝影:葉夫根尼·阿達門科、皮奧特·帕魯斯

編輯:丹尼爾斯·科卡瑙斯基斯、謝爾蓋·洛茲尼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