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劇本:緬甸電影集體。緬甸/荷蘭/挪威。 2022 年。

在軍事政變和鎮壓結束了緬甸試探性的民主進程一年多之後,這部電影在 2022 年柏林電影節上首映,它最令人欽佩的品質就是它的存在。這是十位緬甸電影製片人的集體作品,他們出於顯而易見的原因選擇不透露自己的身份,這是一種創造性抵抗的挑釁行為,表明即使在最困難和最危險的情況下也可以製作電影。

這是一種創造性抵抗的挑釁行為

很明顯,這部紀錄片與小說的混合體是一幅拼貼畫,由政變和抗議的「現場」鏡頭混合而成,隨後還有更多有意識的藝術貢獻,其中大多數是電影短篇小說或日記條目的性質。有多少經常令人震驚的街頭拍攝紀錄片是由集體成員拍攝的,或者只是由他們提供的,目前尚不清楚,而且我們無法透過片尾字幕來找出答案,除了三個合作夥伴的名字之外。 -生產合作夥伴,沒有。結尾字幕告訴我們,即使是外國船員也出於與緬甸同事的團結而選擇不被列入名單。

結果是一部與最近另一位來自前線的匿名集體的報道不同的電影——2020年紀錄片紅磚牆內描繪了警察圍攻香港理工大學的情況,缺乏統一的敘述,而且分類也參差不齊。一些較弱的「虛構」插入感覺有點像認真的電影學生短片,並且可以說是在更令人痛苦的現實生活鏡頭的戲劇強度上搭上了情感的順風車。但從整體來看,緬甸日記它既是對侵犯人權行為的緊急譴責,也是一部發人深省的藝術作品,因為它表明,在如此極端的情況下,「純粹」的紀錄片在面對人類殘酷行為的堅不可摧的牆時可能會失敗。在這方面,這部電影是約書亞·奧本海默 (Joshua Oppenheimer) 的遠房表親。殺戮行為。憑藉其低保真製作價值,緬甸日記雖然不會像奧斯卡提名電影那樣的影響力,但至少會在影展上獲得更多曝光。

開場場景是許多觀眾都能認出的極少數場景之一——拍攝於政變當天,即2021 年2 月1 日,影片中,一名緬甸健美操教練隨著印尼舞曲進行鍛煉,同時一隊軍車車隊衝向國會大廈。影片瘋傳後,有些人質疑該影片的「意外」性質,並將其視為一種極具諷刺意味的抗議行為。然而,接下來的內容並沒有模糊什麼是真實的,什麼不是,這種設定所暗示的後現代方式——相反,它試圖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找到兩者之間的情感聯繫。

儘管如此,影響最深遠的還是政變後平民抗議和軍事鎮壓期間用智慧型手機拍攝的紀錄片片段。三個簡短的場景脫穎而出。其中一張從攝影師的角度展示了一次逮捕,他試圖與前來帶走他的士兵講道理。另一張照片追蹤了一位六十多歲的勇敢婦女,她正在對一隊被派去鎮壓起義的年輕士兵進行長篇大論。第三個,也是情感上最具破壞性的,發生在電影的中點。影片在一棟小住宅外拍攝,顯示一群警察湧入逮捕一名婦女,而她的女兒則淚流滿面地懇求他們不要打擾她。當其中一名警察最終向攝影師發起攻擊時,大多數街頭拍攝場景中存在的危險和風險的暗流就得到了充分體現。

影片中穿插著這些令人窒息的日常勇氣片段,其中的虛構插曲包括一個男人在觀看時睡著的鬼故事。大爆炸理論在電視上,一個蹲在他胸前的魅魔拜訪了一個女孩計劃告訴她的未婚夫她懷孕了的片段,但由於警察突襲了抗議者蹲下的男友的不可抗力,這一消息未能實現。活著的。只有最後一部分感覺像是一次真正令人信服的融合嘗試緬甸日記》兩股。影片拍攝於鄉村某處,一群抗議者正在那裡接受軍事訓練,影片慢慢地進入叢林中夢幻般的行軍,伴隨著馬利克式的畫外音,最後以哀怨的呼籲“你能聽到我們嗎?”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