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al+ Group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Maxime Saada 在本週 Mipcom 的主題演講中強調了他發展內部製作部門 Studiocanal 的雄心。

薩達表示,Canal+ 仍然過度依賴收購第三方內容,尤其是優質電影和體育賽事的版權​​。

他指出,Canal+ Group 每年在內容上投資 35 億歐元; Studiocanal 的其中一項花費了 3 億歐元。 「因此,只有不到 10% 真正屬於生產方內部。這還不夠,」薩達說。

“我認為,未來的重大舉措之一是 Studiocanal 的成長和發展,以及 Canal+ 發揮 Studiocanal 潛力的能力。”

薩達讚揚了 Studiocanal 的老闆安娜·馬什 (Anna Marsh),稱她“確實扭轉了局面”。他也強調 Studiocanal 在交易方面可以採取務實且靈活的態度。

「一旦我們製作了一部電影或一部電視劇,我們就可以決定是否將其投放到 Netflix、亞馬遜、Disney+ 或派拉蒙+,或者是否投放到 Canal+,這取決於我們從市場上獲得的資源。我們非常開放。我認為這是經營企業的好方法。

Studiocanal 目前每年資助和發行約 80 部長片和 20 部連續劇。其製作公司網絡包括英國的 Red Production Company 和西班牙的 Bambu Productions。

Saada 於 2015 年被任命為 Canal+ 首席執行官,並於 2018 年被任命為董事長,其用戶群從 2015 年的 1100 萬增加到歐洲、非洲和亞洲國家的超過 2500 萬。在他任內,Canal+ 收購了北歐串流 Viaplay 和亞洲平台 Viu 的股份。它還收購了歐洲付費電視廣播公司 M7,並且是南非付費電視公司 Multichoice 的主要股東。

災難的邊緣

Saada 坦誠地講述了 Canal+ 的近期歷史,指出該公司「好幾次差點就死了——消失了」。

1984 年 Canal+ 推出後不久,「有一段時間它處於災難的邊緣,」薩達說。 「然後這種情況在其歷史上發生了好幾次……2000 年到 2003 年,Canal+ 再次處於災難的邊緣。當我也被任命為首席執行官時,我們經歷了一段非常困難的時期。

他說,該公司已經開始出現他所說的“倖存者綜合症——這家公司應該存在嗎?”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下繼續下去還有意義嗎?

薩達解釋說,「我的許多行為都是出於對公司生存的痴迷——這與像 Netflix 這樣的全球玩家那樣採取進攻時的心態截然不同」。

他說,當他加入時,Canal+在法國本土市場虧損了很多錢。 “對於 Canal+ 來說,那是一段非常艱難的時期”,他回憶道。 「我們必須大幅削減成本,接近成本基礎的 20%。我們做了一些你在商學院永遠不會推薦的事情,那就是降低[Canal+訂閱]的價格…以再次找到一些增長。同時,我們決定向海外擴張。

他表示,之所以執行海外擴張策略,是因為Canal+過度依賴法國市場。

迴轉

他表示,Canal+ 轉型的關鍵時刻包括與所有好萊塢電影公司簽署輸出協議,以及與法國電影業簽署的重要內容協議。他還試圖減少 Canal+ 對昂貴的國內足球轉播權的依賴。

他將 Netflix 整合到 Canal+ 產品中的交易視為他公司的另一個重要時刻。薩達回憶起五年前或六年前去洛斯加托斯會見Netflix 聯合創始人里德·黑斯廷斯的情景:「里德和我進行了很長時間的交談,我試圖說服他,我們不一定是競爭對手,他是同一個人作為 Canal+ 的一方,因為他試圖說服人們為內容付費。我們開始將這些平台整合到我們的產品中——Netflix,然後是 Disney+,然後是 Lionsgate+,然後是 Paramount+,最後是 Apple TV+。

薩達對 Netflix 讚不絕口。 “我們非常感謝 Netflix,他們為我們指明了道路,他們向我們展示了讓節目和電影傳播、像他們一樣擴大規模的可能性。”

展望未來,他表示非洲尤其是 Studiocanal 的重點關注點。 「在非洲,我們相信還有數百萬個故事未被講述。一旦你提高了製作能力和製作價值,並且讓這些聲音有能力講述他們的故事,我們真的相信那裡有很多機會。 Studiocanal 正在全球範圍內發展——非洲將成為 Studiocanal 未來的主要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