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拉熱窩出生的導演艾達貝吉奇 (Aida Begić)民謠參加本月薩拉熱窩影展的競賽單元。

這是這位波斯尼亞導演第一部在家鄉首映的電影。貝吉奇 (Begić) 憑藉 2001 年的畢業短片首次嶄露頭角,第一次死亡經歷,在坎城電影基金會放映。她的長片首秀,,贏得了2008年坎城影評人周大獎,隨後她以《薩拉熱窩的孩子們(2012),一種注目特別榮譽獎得主。她也拍攝了混合電影的片段不要忘記我 伊斯坦堡(2010)和薩拉熱窩的橋樑(2014),後者在坎城作為特別放映首映。她的最後一部長片是 2017 年的永遠不要離開我

受到波斯尼亞傳統民歌的啟發,民謠講述了一位三十歲的妻子和母親在婚姻惡化後搬回父母家的故事。受制於老式規則和期望,她在一個不尋常的項目中找到了希望:違背周圍每個人的意願,她決定試鏡一部在她附近拍攝的電影中的一個角色。

民謠榮獲 2015 年薩拉熱窩影展歐洲影像聯合製作發展獎和 CineLink 獎。它還於 2021 年在薩拉熱窩贏得了 CineLink 進行中作品獎。

該影片由 Aida Begić 為薩拉熱窩電影公司、Adis Đapo 和 Erol Zubčević 製作。

您的同名電影最初於 2015 年公佈。是什麼啟發你去做的?

我們宣布了這個計劃,並在 2015 年獲得了第一筆開發資金。但後來,我們收到了在土耳其和敘利亞東部邊境為敘利亞孤兒舉辦講習班的邀請。因為我們在波士尼亞有很多與這些孩子一起工作的經驗,所以我和我的團隊認為也許我們可以為這些孩子做些什麼。這就是我們如何切換到我製作的另一個項目,名為永遠不要離開我。我們花了幾年時間才最終完成,然後我們決定是時候回去了民謠。當疫情開始時,我們正要開始拍攝。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無法與外國聯合製片人合作;我們剛剛被困在薩拉熱窩。

但我試著把這個挑戰當作一個機會:這是我們第一次獨自一人,我可以自由地按照我想要的方式做事。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好的經歷,因為作為一名導演,作為一名藝術家,我覺得我需要擺脫我在前三部電影中處理過的沉重而嚴肅的主題。和民謠,我想“這將是我 20 年前應該做的事情。”如果這裡沒有發生戰爭,我會製作一些有趣且自由的東西,也許是一個愛情故事,其中沒有任何政治或任何沉重的社會元素。所以,作為一個電影製片人,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安慰。

你說這次不是歐洲合拍片。那麼,它在融資方面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

為了進行開發,我們從 Creative Europe 的媒體計劃中獲得了資金,並在薩拉熱窩電影節上獲得了 Eurimages 開發獎。

然後我們得到了波斯尼亞當地的資金以及薩拉熱窩當地的資金。我們還獲得了 TRT 頒發的“正在進行中的薩拉熱窩電影節獎”,這確實幫助我們完成了這部電影。我們只是一點一點地建造它,預算不多。

我發現進行微預算和低預算製作有一個優勢。我認為影響電影和電影發行的變化,特別是藝術電影,將朝這個方向發展:我們將有更多的小預算製作,人們將能夠快速製作,有更多的自由,也許還有一位聯合製片人;較昂貴的作品;我們過去拍的那種中等預算的電影也越來越少了,預算在一百萬到兩百萬歐元之間。此外,你不太可能與遙遠的國家合作製作,這曾經是歐洲電影的一大趨勢。

也許回歸地區合拍片還不錯。也許新的平台和以您自己的語言或類似語言為中心的內容將為歐洲藝術影院帶來一些新鮮空氣。

你和演員們是如何合作的?

我與演員合作的方式非常具體。我有劇本的某個版本,然後我找到演員陣容,將他們聚集在一起,然後像在劇院一樣閱讀它。然後我們討論角色,我重寫了劇本的另一個版本。然後我也需要有位置。這就是我建立腳本的另一個版本的方式。我也會和演員一起現場排練,因為我不希望他們只是學台詞。我喜歡在拍攝過程中創作,而不僅僅是執行劇本。我喜歡把演員帶入我的世界,並且儘早這樣做,以便他們能夠忍受一段時間。我們一起開發有關他們角色的細節。

我也喜歡與非專業演員合作。這部電影是根據波斯尼亞一首著名的口頭詩改編的,而口頭詩是人們創作的,而不是由某個詩人寫的。我想拍一部不僅由我創作,而且由人們創作的電影,就像那些民間詩歌一樣。所以我知道我需要讓普通人參與其中。在大流行之前,我們和我的選角總監蒂姆卡·格林一起四處走訪,與人們見面。我們還舉行了一次大型試鏡,邀請人們唱歌跳舞,並向我們展示他們的能力。最後我只有九個左右的專業演員。所有的群眾演員,甚至是小角色,都是非專業演員。他們也創作了這部電影,因為我把他們在試鏡期間提供給我們的一些東西放進了電影中。

這是這部電影在薩拉熱窩首映的原因之一嗎?

薩拉熱窩是這部電影首映的最佳地點。我想,這才是人們能夠真正感受到這個故事的每一秒的地方。它是獻給來自這裡的人們的,它是由來自這裡的人們共同創造的。這將是我在這裡的第一次世界首映,這對我來說也非常重要。我比在任何其他國家都更興奮。